2025-11-05 11:54
十年前,送孩子去国际学校是一件大事。如今,它已成为许多中产家庭的休息时间。北京、深圳、成都、珠海等,曾经号称直通名校的国际学校,纷纷传出关闭的消息。学校一夜停课,外教辞职,学费无法退还,孩子们不再上学,几乎是家长们的哭声。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教育行业的一场地震,打破了教育行业专属于中产阶级的幻想。
01过去十年,国际学校几乎成为中产阶级教育焦虑的最终出口。一张好的国际课程表,几张外教的笑脸照片,一份牛津、剑桥、常春藤名校的录取名单,就足以让家长舍得花上百块钱。红万千。一些家长表示,让孩子入读国际学校是对未来的投资。但现在,这项投资已成为泡影。北京房山诺德安达国际学校停课当天,不少家长站在校门口不肯离开。有的学费花费超过30万元,有的孩子准备出国面试,但学校宣布停止。
最郁闷的是,到哪里转学到别的学校还没有解决办法。其他学校名额有限,转学到其他区还涉及到学籍、政策、住宿等问题。有人在朋友圈写道:“我付出了最贵的学费,却得到了最惨痛的教训。”近年来,全国关闭的国际学校数量大幅下降。仅深圳,近三年就关闭了十几家,成都、无锡、宁波、诸城市艾也受到了影响。停课名单中,不乏当时过度宣传的“名校”。这些学校过去注重全球视野、中外合资企业和高等教育途径。但现在,他们却面临着三座现实大山:政策收紧、学生资源骤减、管理混乱。 02 国际学校的旧热潮是由中产阶级的“地位焦虑”推动的。在人人呼吁“包容”的当下,中产家庭似乎找到了出路。这不仅可以防止高考竞争,还为孩子出国留学搭上了一条“捷径”。你不仅可以学英语、玩艺术,还可以获得所谓的“全球通行证”。然而事实证明,这条捷径越来越窄。首先,规则严格。 2022年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修正课程与国外和不合格的国际学校有关。以往打着“国际”旗号的民办学校、留学中介、培训机构全部被彻底撤除。有不少学校没有办学资质,却靠“合作办学”的名声招收学生。一旦被证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关闭。
二是学生资源下降。 2023年,中国新生儿人口只有902万,是2017年的一半。以前国际学校靠“中产红利”生存,现在连家长都开始算账了:“一年20万多元,不包吃不包车,值不值钱?”第三,市场信心被打破。有的学校被曝外籍教师无证上岗,有的学校被发现协助作弊、造假排名。名校可能有虚假广告出团率、频繁的教师流动以及家长为换取金钱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一场看起来国际化的舞台表演。这让很多家长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培养什么? 03归根结底,国际学校的丰富曾经是一种“中产阶级的幻想”。这满足了很多家长的幻想:不想让孩子去工作,但又想考上好学校。他们想逃避介入,但又不愿放弃体制内的安全感。我想让我的孩子们看看这个世界,但我担心他们不会被禁足。但现实的反弹很快就来了。一些家长已经在盘算,如果孩子上国际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光学费就超过400万。加上课外营、留学中介、海外补习等,总投资将超过1000万。
一个毕业后,国际学生的竞争力不再难获得。某互联网公司招聘会上,一个电脑岗位半小时内收到170份简历,全部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校:UCL、康奈尔、伯克利……学历不再是稀缺商品,回报也没有保障。于是,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出国留学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国际化的方法并不一定等于高质量的教育。 04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游泳。近十年来,中产阶级将教育视为最后的护城河。房价可能涨跌,股市可能波动,但孩子的教育却不能出差错。然而今天,他们发现国际学校可能关闭,留学可能降温,甚至“全球视野”也开始减弱。教育不再是灵丹妙药。过度监管的国际课程、留学路线、英语授课课程最终回归现实逻辑,是供需失衡、政策变化、家庭可及性下降的结果。
是的,随着经济放缓,家庭预算越来越少。以前每年20万元的学费还可以承受,但现在一个人的生活费用就太高了。教育泡沫被现实戳破。事实上,国际学校的倒闭只是中产阶级困境的一个缩影。同样被打破的是曾经可信的财富神话,例如高薪外国公司、海外地位和国际投资。所有对“全球化”名义的信任现在都显得脆弱。 05 国际学校的衰落不仅是市场问题,更是价值问题。我们这一代家长太容易被“特色包装”打动,欣赏“名校出口”而不是教学克品质,追求国外形象,却忽视了孩子的快速成长。国际学校也在利用这一趋势制造假象。我们有外籍教师,我们使用英美教材,我们与哈佛有合作项目等等。但这些外部标签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教育成果。
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创造一份像样的简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是身份标签,而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有的家长选择普通公立学校,有的干脆让孩子学一门手艺,参与项目实践。拜拉发现,孩子的成长不在于“国际”二字,而在于教育是否真实。 06国际学校停课潮看似行业危机,实则是价值回归。闪亮的外套包裹d“高价”很容易受到现实的影响。外教离开,课程暂停,家长没办法退还学费,一切都显得那么讽刺。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炫耀或逃避,而是扎根,让孩子有方向、有能力、有稳定地面对世界。
出国留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国际学校也不再是教育的最佳匹配。真正的最佳搭配是家庭的通情达理和耐心,社会的公平和进步。中产阶级从梦中醒来后,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孩子们必须学会思考、合作、承担责任,而不仅仅是知道“出国”。或许,当我们不再沉迷于国际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我们就会明白教育的意义。
免责声明:个人创作,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仅代表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